js文件不存在或浏览器不支持该js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上海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情况和普查公报新闻发布会回答

2017-11-3    市规划国土资源局

  一、为什么要开展地理国情普查?普查的意义和作用在哪里?以前为什么没有从事这样的工作?

  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态文明被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要把生态文明的工作做好,就必须要准确、系统的掌握地理国情。地理国情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地理国情国力调查,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基础性工作。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进一步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支撑。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获取了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今后将开展的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将获取年度的动态、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成果,可为制定和实施本市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提供重要依据;是做好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服务,开展其他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数据基础;是推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实现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对本市全面落实深化改革任务、制定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开展资源环境调查等方面均可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陆域面积测量、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评价、土地集约节约和增减挂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等工作中,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工作开展的基础和监督评价的手段。

  这些年来,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在当下这个信息化极其发达的社会大背景下,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了。现在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一方面,现在很多测绘地理信息技术随着社会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我们现在对地观测技术发展很快,从数据的获取、采集、处理到服务,方方面面的技术攻关都有突破。另一方面,国家的经济建设规模、程度,对于掌握地理国情的需求大幅度提升。尤其党中央提出了很多国家战略,正是这些战略的实施,需要我们提升测绘的服务保障能力。

  二、这次地理国情普查的任务是什么?

  答:国家开展的此次地理国情普查从内容与指标的设定上,是在深入调研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政府决策管理对地理国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兼顾各领域需求的指标体系,从自然和空间的角度对地表各类要素进行全覆盖采集,形成了要素多、指标细、精度高、无缝隙的全国地理国情“一张图”,反映了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全貌”。摸清了地理国情家底,就好比掌握了重要的基本国情,能够科学揭示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

  三、整个普查过程采用了哪些技术?如何做到精细普查?

  答:在整个普查工作推进过程中,充分利用最新的测绘技术,在数据的获取、采集、处理、建库、统计、分析等方面攻坚克难。比如说,我们除了使用高分辨率国产航天遥感影像之外,更开展航空摄影测量,最高的影像分辨率达到0.1米。再比如本市创新地使用DSM数字地表模型差分技术,快速识别变化区域。又比如开发内外业一体化采集系统,嵌入平板电脑,对内业无法清晰识别的问题,用最直观简洁的方式进行现场采集核实。

  为保障普查数据客观、真实、准确,我们分别从强化顶层设计、健全管理制度、统一技术标准、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成果的质量,积极开展精细普查,主要做法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统一部署,由市地普办统一组织实施,具体负责各项任务推进。

  二是完善技术流程。在严格执行国家普查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全市根据地方特点完善技术流程,统一技术设计、统一技术标准,做到标准一致、流程一致。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全部普查人员都是经过多次培训并通过考核后,持证上岗。

  四是严格质量控制。专门成立了质量管理机构,明确了质量负责人,配齐配强专职质检人员。建立了“两级检查、一级验收、过程抽查、验后复核”的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五是建设统一数据库。建设统一全市普查数据本底库,确保全市普查数据的一致性、协调性。同时在进行数据基本统计时,采用了两套软件进行计算对比分析,统计误差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保证了统计数据的准确、可靠。

  四、本次普查有哪些特点?与已经开展的土地、森林、水利等调查或普查有什么不同?

  答:本次地理国情普查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全面、真实、精细、系统。

  “全面”就是对本市陆地范围实现无缝隙全覆盖(本次的公报的范围包含上海市行政区域内陆地范围和部分岛屿,即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佘山岛、大金山岛、小金山岛、浮山岛;岸线以国家海岛(礁)测绘专项工程海岸线为依据)。

  “真实”是指遵循“所见即所得”原则,如实反映客观情况。

  “精细”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组织实施,我们在组织管理、技术设计、培训指导、质量控制、统计分析等方面都有详尽的具体制度或要求。二是数据源,普查使用的航空正射影像精度高,最高精度为0.1米分辨率。三是生产标准。我们采集最小图斑对应地面实际面积为100平方米。另外,本市开展了单体化地理实体采集,比如公报中发布的房屋建筑,我们是在获取了全市每一栋单体房屋建筑的空间位置、楼层和高度后,进行统计后的成果。

  “系统”是指我们在查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还分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普查成果的性质不仅包含纯粹的地理数据,更能表现不同地理信息间的关系,可以深层次支撑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不断丰富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技术手段。

  所以,地理国情普查跟已经开展的其他调查或普查都是有区别的。国家开展这次地理国情普查所遵循的原则是“自然优先、现状优先”和“所见即所得”。就是想摸清在2015年6月30日这一时间节点上,地表覆盖的现状情况。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性。在这之前,有些部门已经做了一些普查,我认为都是相对独立的、单项的或者说是专项的普查。我们这次则是全面的地表覆盖和全面的地理国情要素的普查,就是对山水林田湖地表各种要素进行全面普查,在一张图上,反映出它们的相互关系,形成一整套、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普查成果。二是客观性。这次普查真实、准确、客观地表达地表的现状,体现了“所见即所得”的原则。三是空间性。揭示普查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特征。本次地理国情普查,是传统测绘业务的延伸,不仅要求范围全覆盖、对象全覆盖,而且对采集精度要求非常高,这次普查精度要求高于其它专业部门已经组织实施的调查或普查精度。

  五、这次普查获得了哪些成果?结合上海实际,地理国情普查在其中发挥哪些具体作用?

  答:本次普查成果包括七大数据库(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库、重要专题要素数据库、市情专题监测数据库、统计分析成果数据库、3D产品成果数据库、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库、监测成果数据库),成果发布系统和统计成果报告等丰富的内容。

  通过地理国情普查,我们在查清了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还分析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

  目前,普查成果已经服务于本市重大规划制定和实施评估,比如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普查成果,形成了规划落地所需的高精度地理底图。普查成果已经服务于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比如“五违四必”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执法管理和决策工作中充分利用普查成果的高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房屋要素数据、数字地表模型差分成果,统计比对疑似存量违章建筑。普查成果也已经服务于政府相关部门管理需求,比如全市外环线以内历史风貌保护快速甄别工作中,基于普查成果,对本市重大工程及近期旧改项目清单的所有项目所在街坊内的50年以上历史建筑,进行快速调查与甄别。

  自普查开展以来,我们的各项成果在城市精细化治理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效。

  六、普查成果和老百姓会有哪些关系?

  答:我们今天发布的是普查公报,但普查成果远不止这本公报中发布的内容。其中有很多成果和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关系密切。

  一是普查数据成果。我们的普查数据成果相当于一份庞大的空间底版数据,共享给所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许多已经被政府相关部门应用,用于各专业部门管理的工作底板参考,服务民生工程。

  二是普查统计成果。比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实施评估。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在今年上半年启动了“基于地理国情的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动态实施评估工作机制”课题研究,利用地理国情普查的成果,结合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针对公园、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空间可达性、小区可步性、服务便捷度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均等化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评价,并提出优化方案,为上海各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以及参考建议,为上海的城市治理献出一份力量,服务社会、服务百姓。

  七、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已结束,下一步工作又是什么呢?

  答:上海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已经圆满收官。本市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已经在实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按照国务院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总体部署,在完成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以后,要求我们开展常态化的监测。因为普查是为监测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本底数据,在这个基础数据上,每年发现它的变化。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2014、2015、2016年三个时相的七大数据库成果(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库、重要专题要素数据库、市情专题监测数据库、统计分析成果数据库、3D产品成果数据库、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库、监测成果数据库)、统计分析报告成果、专题图件成果和基于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在线成果发布系统、基于移动端的离线成果发布系统。

  另一方面,新的测绘法也在今年7月正式实施,对地理国情监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市规土局目前正在组织编制《关于本市全面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拟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分工、成果共享、保障机制等,下一步将征询市政府法制办和相关委办局意见并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批准发布。

  八、地理国情监测在服务城市管理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我们紧紧围绕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以“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为原则,不断推进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还开展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

  这几年,我们以需求为导向,持续推动着普查成果应用, 进一步服务城市管理。

  在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市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形成了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以及交通等专题成果,利用空间可达性、小区可步性、服务便捷度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均等化情况进行了评价,建立了城市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和评价机制。

  在近年来“五违四必”综合整治工作中,利用地理国情DSM数字地表模型差分技术,及时发现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图斑,定期利用无人机航测跟踪评价工作进展情况。

  根据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工作要求,利用地理国情遥感影像和水体相关要素,配合市水务局对全市中小河道现状进行排摸,短期内查明了黑臭河道的空间分布,建立了全市河湖基础数据库,形成了本市河湖变化动态监测工作机制。

  依据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郊野公园建设推进情况,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成果,研制了《黄浦江两岸空间地图》APP和《本市郊野公园地图》,及时反映黄浦江两岸贯通、郊野公园建设动态,服务社会大众。

  根据历史风貌保护工作要求,利用1948年以来的航空影像资料,快速查明了1948年、1979年以来未变化的历史建筑物分布和城市空间肌理数据,为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国情监测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基础性工作,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工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伞”,是多规合一工作的“奠基石”。通俗地说,地理国情监测就是要做决策者的“眼睛”,把地理国情查实看清,让决策者“心中有数”;更要做决策者的“智囊”,把情况分析透彻、提出科学建议,让决策者“决策有据”。

  九、测绘地理信息越来越多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未来怎样进一步服务百姓生活呢?

  答:现在测绘地理信息确实无处不在,我们现在想去什么陌生的地方,手机地图上一查,怎么走、在哪里换乘什么交通工具,马上就能查出来,这都离不开地理信息发挥的作用,与老百姓关系越来越密切。

  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需求日益旺盛。根据《上海市基础测绘“十三五”规划》,我们会持续每年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构建不同年份的地理国情信息时空数据库,并根据生态环境治理、自然和社会资源管理、城市空间和土地集约利用等应用需求,开展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分析,潜移默化地服务百姓生活。

  十、如何获取到普查成果?是否免费提供?

  答:普查公报发布后,我们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根据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密级,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其他用户,提供本次普查成果。通过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目录、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库及地理国情成果发布平台等多种形式提供在线或离线服务。

  一是依托现有测绘地理信息成果提供渠道,向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其他用户提供本次普查成果,其中,依法应当保密的普查成果,需要按照涉密测绘成果资料提供流程,履行行政许可受理审批程序,并按照涉密数据使用要求进行保管和使用。

  二是利用地理国情信息专业服务平台,为各级政府、专业部门提供方便快捷的成果目录查询、检索和分发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普查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

  三是利用互联网及时向全社会发布可公开的地理国情信息,推动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开放共享,让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数据价值、分享普查成果。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用于政府决策、国防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应当无偿提供;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军队因防灾减灾、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国家安全等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使用普查成果。

  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普查数据应用的有关具体办法,出台后本市也会结合市情实际制定相关细则,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普查成果规范、高效应用,相关情况市规土局也会及时在网站上进行发布。

  十一、地理国情普查在城市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何作用?

  答:为统筹衔接城乡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种规划,在一个区域内融合形成统一的建设规划,以实现城乡空间资源的统一安排。中办、国办在2016年12月印发的《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就“多规合一”工作作出部署。国家发改委已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签署协议,共同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工作。

  地理国情是各类与空间位置有关的政务信息在空间维度上实现集成整合的基础,也是推进“多规合一”,保障各类规划有效实施的基础。此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获取了全市范围多要素、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成果,为全市各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评估提供了统一的空间定位基准,有助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平衡,并已在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及生态红线划定等方面得到应用。

  正在开展的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可以全面展示各项规划实施的现状,对于综合分析基础设施运行状况,协调推进有关重大项目的实施,统筹平衡城乡建设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全市城镇化发展战略、郊区城镇体系和城镇布局,综合平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各类开发园区的设立、调整,协调平衡人口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民政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发展政策,都将提供最基础的支持。比如这次普查获取的全市房屋建筑成果,对于研究和协调推进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就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比如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等自然地理要素空间分布情况,对于统筹本市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也可已提供直观的考量。

  


  上海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情况和普查公报新闻发布会回答
  2017-11-3 市规划国土资源局
  一、为什么要开展地理国情普查?普查的意义和作用在哪里?以前为什么没有从事这样的工作?
  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态文明被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要把生态文明的工作做好,就必须要准确、系统的掌握地理国情。地理国情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地理国情国力调查,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基础性工作。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进一步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支撑。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获取了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今后将开展的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将获取年度的动态、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成果,可为制定和实施本市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提供重要依据;是做好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服务,开展其他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数据基础;是推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实现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对本市全面落实深化改革任务、制定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开展资源环境调查等方面均可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陆域面积测量、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评价、土地集约节约和增减挂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等工作中,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工作开展的基础和监督评价的手段。
  这些年来,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在当下这个信息化极其发达的社会大背景下,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了。现在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一方面,现在很多测绘地理信息技术随着社会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我们现在对地观测技术发展很快,从数据的获取、采集、处理到服务,方方面面的技术攻关都有突破。另一方面,国家的经济建设规模、程度,对于掌握地理国情的需求大幅度提升。尤其党中央提出了很多国家战略,正是这些战略的实施,需要我们提升测绘的服务保障能力。
  二、这次地理国情普查的任务是什么?
  答:国家开展的此次地理国情普查从内容与指标的设定上,是在深入调研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政府决策管理对地理国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兼顾各领域需求的指标体系,从自然和空间的角度对地表各类要素进行全覆盖采集,形成了要素多、指标细、精度高、无缝隙的全国地理国情“一张图”,反映了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全貌”。摸清了地理国情家底,就好比掌握了重要的基本国情,能够科学揭示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
  三、整个普查过程采用了哪些技术?如何做到精细普查?
  答:在整个普查工作推进过程中,充分利用最新的测绘技术,在数据的获取、采集、处理、建库、统计、分析等方面攻坚克难。比如说,我们除了使用高分辨率国产航天遥感影像之外,更开展航空摄影测量,最高的影像分辨率达到0.1米。再比如本市创新地使用DSM数字地表模型差分技术,快速识别变化区域。又比如开发内外业一体化采集系统,嵌入平板电脑,对内业无法清晰识别的问题,用最直观简洁的方式进行现场采集核实。
  为保障普查数据客观、真实、准确,我们分别从强化顶层设计、健全管理制度、统一技术标准、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成果的质量,积极开展精细普查,主要做法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统一部署,由市地普办统一组织实施,具体负责各项任务推进。
  二是完善技术流程。在严格执行国家普查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全市根据地方特点完善技术流程,统一技术设计、统一技术标准,做到标准一致、流程一致。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全部普查人员都是经过多次培训并通过考核后,持证上岗。
  四是严格质量控制。专门成立了质量管理机构,明确了质量负责人,配齐配强专职质检人员。建立了“两级检查、一级验收、过程抽查、验后复核”的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五是建设统一数据库。建设统一全市普查数据本底库,确保全市普查数据的一致性、协调性。同时在进行数据基本统计时,采用了两套软件进行计算对比分析,统计误差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保证了统计数据的准确、可靠。
  四、本次普查有哪些特点?与已经开展的土地、森林、水利等调查或普查有什么不同?
  答:本次地理国情普查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全面、真实、精细、系统。
  “全面”就是对本市陆地范围实现无缝隙全覆盖(本次的公报的范围包含上海市行政区域内陆地范围和部分岛屿,即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佘山岛、大金山岛、小金山岛、浮山岛;岸线以国家海岛(礁)测绘专项工程海岸线为依据)。
  “真实”是指遵循“所见即所得”原则,如实反映客观情况。
  “精细”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组织实施,我们在组织管理、技术设计、培训指导、质量控制、统计分析等方面都有详尽的具体制度或要求。二是数据源,普查使用的航空正射影像精度高,最高精度为0.1米分辨率。三是生产标准。我们采集最小图斑对应地面实际面积为100平方米。另外,本市开展了单体化地理实体采集,比如公报中发布的房屋建筑,我们是在获取了全市每一栋单体房屋建筑的空间位置、楼层和高度后,进行统计后的成果。
  “系统”是指我们在查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还分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普查成果的性质不仅包含纯粹的地理数据,更能表现不同地理信息间的关系,可以深层次支撑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不断丰富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技术手段。
  所以,地理国情普查跟已经开展的其他调查或普查都是有区别的。国家开展这次地理国情普查所遵循的原则是“自然优先、现状优先”和“所见即所得”。就是想摸清在2015年6月30日这一时间节点上,地表覆盖的现状情况。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性。在这之前,有些部门已经做了一些普查,我认为都是相对独立的、单项的或者说是专项的普查。我们这次则是全面的地表覆盖和全面的地理国情要素的普查,就是对山水林田湖地表各种要素进行全面普查,在一张图上,反映出它们的相互关系,形成一整套、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普查成果。二是客观性。这次普查真实、准确、客观地表达地表的现状,体现了“所见即所得”的原则。三是空间性。揭示普查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特征。本次地理国情普查,是传统测绘业务的延伸,不仅要求范围全覆盖、对象全覆盖,而且对采集精度要求非常高,这次普查精度要求高于其它专业部门已经组织实施的调查或普查精度。
  五、这次普查获得了哪些成果?结合上海实际,地理国情普查在其中发挥哪些具体作用?
  答:本次普查成果包括七大数据库(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库、重要专题要素数据库、市情专题监测数据库、统计分析成果数据库、3D产品成果数据库、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库、监测成果数据库),成果发布系统和统计成果报告等丰富的内容。
  通过地理国情普查,我们在查清了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还分析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
  目前,普查成果已经服务于本市重大规划制定和实施评估,比如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普查成果,形成了规划落地所需的高精度地理底图。普查成果已经服务于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比如“五违四必”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执法管理和决策工作中充分利用普查成果的高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房屋要素数据、数字地表模型差分成果,统计比对疑似存量违章建筑。普查成果也已经服务于政府相关部门管理需求,比如全市外环线以内历史风貌保护快速甄别工作中,基于普查成果,对本市重大工程及近期旧改项目清单的所有项目所在街坊内的50年以上历史建筑,进行快速调查与甄别。
  自普查开展以来,我们的各项成果在城市精细化治理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效。
  六、普查成果和老百姓会有哪些关系?
  答:我们今天发布的是普查公报,但普查成果远不止这本公报中发布的内容。其中有很多成果和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关系密切。
  一是普查数据成果。我们的普查数据成果相当于一份庞大的空间底版数据,共享给所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许多已经被政府相关部门应用,用于各专业部门管理的工作底板参考,服务民生工程。
  二是普查统计成果。比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实施评估。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在今年上半年启动了“基于地理国情的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动态实施评估工作机制”课题研究,利用地理国情普查的成果,结合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针对公园、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空间可达性、小区可步性、服务便捷度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均等化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评价,并提出优化方案,为上海各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以及参考建议,为上海的城市治理献出一份力量,服务社会、服务百姓。
  七、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已结束,下一步工作又是什么呢?
  答:上海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已经圆满收官。本市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已经在实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按照国务院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总体部署,在完成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以后,要求我们开展常态化的监测。因为普查是为监测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本底数据,在这个基础数据上,每年发现它的变化。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2014、2015、2016年三个时相的七大数据库成果(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库、重要专题要素数据库、市情专题监测数据库、统计分析成果数据库、3D产品成果数据库、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库、监测成果数据库)、统计分析报告成果、专题图件成果和基于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在线成果发布系统、基于移动端的离线成果发布系统。
  另一方面,新的测绘法也在今年7月正式实施,对地理国情监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市规土局目前正在组织编制《关于本市全面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拟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分工、成果共享、保障机制等,下一步将征询市政府法制办和相关委办局意见并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批准发布。
  八、地理国情监测在服务城市管理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我们紧紧围绕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以“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为原则,不断推进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还开展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
  这几年,我们以需求为导向,持续推动着普查成果应用, 进一步服务城市管理。
  在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市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形成了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以及交通等专题成果,利用空间可达性、小区可步性、服务便捷度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均等化情况进行了评价,建立了城市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和评价机制。
  在近年来“五违四必”综合整治工作中,利用地理国情DSM数字地表模型差分技术,及时发现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图斑,定期利用无人机航测跟踪评价工作进展情况。
  根据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工作要求,利用地理国情遥感影像和水体相关要素,配合市水务局对全市中小河道现状进行排摸,短期内查明了黑臭河道的空间分布,建立了全市河湖基础数据库,形成了本市河湖变化动态监测工作机制。
  依据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郊野公园建设推进情况,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成果,研制了《黄浦江两岸空间地图》APP和《本市郊野公园地图》,及时反映黄浦江两岸贯通、郊野公园建设动态,服务社会大众。
  根据历史风貌保护工作要求,利用1948年以来的航空影像资料,快速查明了1948年、1979年以来未变化的历史建筑物分布和城市空间肌理数据,为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国情监测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基础性工作,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工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伞”,是多规合一工作的“奠基石”。通俗地说,地理国情监测就是要做决策者的“眼睛”,把地理国情查实看清,让决策者“心中有数”;更要做决策者的“智囊”,把情况分析透彻、提出科学建议,让决策者“决策有据”。
  九、测绘地理信息越来越多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未来怎样进一步服务百姓生活呢?
  答:现在测绘地理信息确实无处不在,我们现在想去什么陌生的地方,手机地图上一查,怎么走、在哪里换乘什么交通工具,马上就能查出来,这都离不开地理信息发挥的作用,与老百姓关系越来越密切。
  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需求日益旺盛。根据《上海市基础测绘“十三五”规划》,我们会持续每年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构建不同年份的地理国情信息时空数据库,并根据生态环境治理、自然和社会资源管理、城市空间和土地集约利用等应用需求,开展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分析,潜移默化地服务百姓生活。
  十、如何获取到普查成果?是否免费提供?
  答:普查公报发布后,我们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根据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密级,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其他用户,提供本次普查成果。通过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目录、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库及地理国情成果发布平台等多种形式提供在线或离线服务。
  一是依托现有测绘地理信息成果提供渠道,向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其他用户提供本次普查成果,其中,依法应当保密的普查成果,需要按照涉密测绘成果资料提供流程,履行行政许可受理审批程序,并按照涉密数据使用要求进行保管和使用。
  二是利用地理国情信息专业服务平台,为各级政府、专业部门提供方便快捷的成果目录查询、检索和分发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普查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
  三是利用互联网及时向全社会发布可公开的地理国情信息,推动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开放共享,让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数据价值、分享普查成果。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用于政府决策、国防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应当无偿提供;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军队因防灾减灾、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国家安全等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使用普查成果。
  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普查数据应用的有关具体办法,出台后本市也会结合市情实际制定相关细则,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普查成果规范、高效应用,相关情况市规土局也会及时在网站上进行发布。
  十一、地理国情普查在城市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何作用?
  答:为统筹衔接城乡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种规划,在一个区域内融合形成统一的建设规划,以实现城乡空间资源的统一安排。中办、国办在2016年12月印发的《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就“多规合一”工作作出部署。国家发改委已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签署协议,共同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工作。
  地理国情是各类与空间位置有关的政务信息在空间维度上实现集成整合的基础,也是推进“多规合一”,保障各类规划有效实施的基础。此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获取了全市范围多要素、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成果,为全市各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评估提供了统一的空间定位基准,有助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平衡,并已在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及生态红线划定等方面得到应用。
  正在开展的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可以全面展示各项规划实施的现状,对于综合分析基础设施运行状况,协调推进有关重大项目的实施,统筹平衡城乡建设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全市城镇化发展战略、郊区城镇体系和城镇布局,综合平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各类开发园区的设立、调整,协调平衡人口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民政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发展政策,都将提供最基础的支持。比如这次普查获取的全市房屋建筑成果,对于研究和协调推进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就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比如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等自然地理要素空间分布情况,对于统筹本市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也可已提供直观的考量。